学了萧乾的《吆喝》以后,我突然觉得,听吆喝其实是一件挺享受的事。于是,放暑假的时候,我留心观察了几天,才发现原来我的家乡龙水也有许许多多的吆喝。
清晨时分,刚起床就能听到一个老头骑着自行车在外面叫卖:“平桥――黄馒头!”叫得是有板有眼,抑扬顿挫。听爸爸说这黄馒头是龙水最着名的特产之一,香甜可口,很受人们欢迎,附近好几个乡镇的人都经常托人从龙水带黄馒头给他们。可不知怎么的,最近那个老头卖的黄馒头分量越来越少了,大概是因为面粉涨价了吧。接着便能听到一个女子的声音:“豆浆,油条!”那是一对夫妻,手脚挺麻利,生意也还不错。
到了上午,就没什么关于食品的吆喝了,倒是收各式各样东西的人特别多。“冰箱,洗衣机,旧空调,旧电脑,麻将,捞(拿)来卖!”这是一个提着喇叭的中年男子的声音。“修天然气灶,燃气热水器!”这是一个骑摩托车的小伙子,大概二十来岁,据说手艺还不错。有时还能听到一个粗犷的男声:“有没有旧书,旧报纸,捞(拿)来卖!”但这不是一个人,而是两三个人一起走街串巷地吆喝。到了中午还有一个年轻女子的吆喝声:“打豆花喽!河水豆花!”她的声音十分清脆悦耳。可惜我不喜欢吃豆花,不然一定会去买一点儿尝尝。
吃晚饭的时候,外面又会响起一个下岗女工的声音:“加拿大馒头,一块钱四个!”这种馒头是用油炸的,非常好吃,但我保证绝对不是从加拿大“进口”的。每次听到这吆喝,我都会飞奔下楼,买上四个馒头,然后吃得满嘴流油。随后是一个骑自行车的女子:“冰冻银饵,五角钱一杯!”她的声音很好听。听到她的吆喝声,仿佛这天气都不那么炎热了。还有一对夫妻,一个人推车,另一个人打包收钱:“小糍粑,又香又糯,一块钱,二十个!”这东西到处都有卖。唯一不关于食品的吆喝来自于一个总是穿着同一件背心的老头:“磨刀哟!磨剪刀、菜刀!”
那些民风淳朴的吆喝,那些趣味横生的吆喝,那些合辙压韵的吆喝,那些已经消逝的、只保留在人们记忆中的吆喝,早以不复存在了。大概只有这些从喇叭里发出来的声音,才能把这些被人们所遗忘的民间文化唤醒吧。我的眼前突兀地出现了一幅画面:年轻的农村女子,穿着朴素的碎花布裙,手上挽一个精致的竹篮,哼着古朴的民间小调,大步走在青石板铺成的小路上,四周传来此起彼伏的吆喝声。
第2篇 听听我们的心声600字现在我们大家的功课都很忙,本该休息的时间全被占去学习,一堆堆的作业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但若你真的问我们:“你们最想要的是什么?”我们大部分同学会坦白地告诉你——表扬,而并非自由。
是的,我们学习是为什么?不过是为了老师、长辈、同学的表扬。认真地写作业,考第一,上好学校,为了什么?也是为了表扬……
表扬是对我们的肯定、赞扬和鼓励,是一种心灵的必须品,有了表扬,才有我们不断的努力,才有我们光辉的成绩。
然而,老师与长辈们是多么苛刻他们的表扬!当儿女、学生们做了好事来报喜时,虽然说心中有说不出的高兴,可脸上却依然一副无所谓的样子,嘴里用几句简单的话打发我们,给我们泼上一盆冷水。霎时,喜悦之情如灰被风一般地吹走了,剩下的是什么?只有无助的叹息。于是不再发愤,不再努力;于是失去了上进心;于是有了喜讯不愿告诉别人,让美好的东西,湮没在心底,成为永久的记忆……
我们一次次盼望家长与老师们能给我们表扬,哪怕是一句赞扬的话、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真诚的微笑……可他们却一次次让我们失望,一次次吹走我们的喜悦,在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里,少了一份温馨。
可是,又有谁,会真正去倾听我们发自内心的呐喊;又有谁,会真正懂得我们的想法;又有谁,会真正给我们最需要的表扬,来填补我们心灵的伤口呢?
******五年级:任希希
第3篇 吆喝的变迁1500字三轮车,大烤炉,小喇叭,穿街过巷,一天下来,足把县城绕了几十趟,要问是做什么的,且听吆喝声声:“烤红薯,甜又香,小孩吃了有营养,老人吃了保健康,科学研究要——推——广——”
揭开炉盖,诱人的香就憋不住逃了出来,引得老少妇孺纷纷驻足,递上块把两块钱,拿起三两个不大不小中等个儿的,将烤得蓬松的薯皮剥开,当街就啧啧有声地品尝起来,焦黄的薯肉热腾腾,香喷喷,吃的人由衷地赞,卖的人开心地笑。
然而吸引我的,并不是诱人的薯香,而是牵强的吆喝。
我笑,这烤红薯怎么就跟科学扯到一块儿了呢?
卖红薯的是五大三粗的汉子,憨憨的也笑了,你要问红薯到底有什么科学价值,这精那素的我一时也讲不上来,我只晓得这么喊给我带来了财运。这吆喝嘛,不就是个广告?广告嘛,不也讲究个与时俱进?你讲是不?我卖烤红薯也有很多年了,多年前,这吆喝声又不一样,你听,是这样的:“烤红薯,甜又香,请大家,来品尝,各位顾客快来买,一斤红薯吃个饱,请大家,把心放,绝不短斤来——少——两——”
那时节,改革开放还没几个年头哩,经济哪有现在发达?我们县又是库区移民的关键时期,老百姓钱袋子捂得紧哩。日子过得紧巴巴,能填饱肚子就算好的了。我卖一斤烤红薯,他当一餐饭吃,还怕短斤少两吃暗亏,把秤盘子盯得死死的。我编词儿就从这着手,效果还是不错的。
现在可不一样了,大家关心的不是“饱不饱”,而是“好不好”。以前做梦都吃红烧肉,而今大鱼大肉哪里稀罕?倒是马氏苋、胡葱酸、马援苦这些野菜走起俏来,说是纯天然绿色无公害。现在的人追求健康生活,注重营养搭配,只要对身体有好处,哪个还在乎那几个钱?你还喊“一斤红薯吃个饱”,不是损他穷吗?鬼老二才会来买呢。
卖红薯的汉子依然憨笑着,只轻轻踩一下脚踏,三轮车就从我身旁滑了前去,他的手略微一摁龙头,“嘟”的一声,多年前还是一片黄土坡而今大厦林立的新城里,就洒下一路吆喝,清亮亮的——“烤红薯,甜又香,改革开放政策好,农民进城奔小康,奔小康!……”
吆喝的变迁
三轮车,大烤炉,小喇叭,穿街过巷,一天下来,足把县城绕了几十趟,要问是做什么的,且听吆喝声声:“烤红薯,甜又香,小孩吃了有营养,老人吃了保健康,科学研究要——推——广——”
揭开炉盖,诱人的香就憋不住逃了出来,引得老少妇孺纷纷驻足,递上块把两块钱,拿起三两个不大不小中等个儿的,将烤得蓬松的薯皮剥开,当街就啧啧有声地品尝起来,焦黄的薯肉热腾腾,香喷喷,吃的人由衷地赞,卖的人开心地笑。
然而吸引我的,并不是诱人的薯香,而是牵强的吆喝。
我笑,这烤红薯怎么就跟科学扯到一块儿了呢?
卖红薯的是五大三粗的汉子,憨憨的也笑了,你要问红薯到底有什么科学价值,这精那素的我一时也讲不上来,我只晓得这么喊给我带来了财运。这吆喝嘛,不就是个广告?广告嘛,不也讲究个与时俱进?你讲是不?我卖烤红薯也有很多年了,多年前,这吆喝声又不一样,你听,是这样的:“烤红薯,甜又香,请大家,来品尝,各位顾客快来买,一斤红薯吃个饱,请大家,把心放,绝不短斤来——少——两——”
那时节,改革开放还没几个年头哩,经济哪有现在发达?我们县又是库区移民的关键时期,老百姓钱袋子捂得紧哩。日子过得紧巴巴,能填饱肚子就算好的了。我卖一斤烤红薯,他当一餐饭吃,还怕短斤少两吃暗亏,把秤盘子盯得死死的。我编词儿就从这着手,效果还是不错的。
现在可不一样了,大家关心的不是“饱不饱”,而是“好不好”。以前做梦都吃红烧肉,而今大鱼大肉哪里稀罕?倒是马氏苋、胡葱酸、马援苦这些野菜走起俏来,说是纯天然绿色无公害。现在的人追求健康生活,注重营养搭配,只要对身体有好处,哪个还在乎那几个钱?你还喊“一斤红薯吃个饱”,不是损他穷吗?鬼老二才会来买呢。
卖红薯的汉子依然憨笑着,只轻轻踩一下脚踏,三轮车就从我身旁滑了前去,他的手略微一摁龙头,“嘟”的一声,多年前还是一片黄土坡而今大厦林立的新城里,就洒下一路吆喝,清亮亮的——“烤红薯,甜又香,改革开放政策好,农民进城奔小康,奔小康!……”
第4篇 吆喝1500字大概所有的人都听过吆喝吧?而我听到的吆喝似乎与众不同。
每天清晨,我总会被“卖豆浆――啦!”的苍老浑厚的声音吵醒,这似乎成了一个规律。卖豆浆的是一个老人。骑着一辆兰色的三轮车,车上放着一桶豆浆。每到这个时候,妈妈便叫我下去买碗豆浆。此时,那个老人总是笑眯眯地看着我“怎么样?我的豆浆好喝吗?”有时,他也会意味深长地望着我,低声说:“孩子要好好地读书啊,不要学我这样老了还要起早贪黑地挣钱呀?”而我则只是轻轻点点头,没怎么把他的话放在心里,甚至有时我会想:他怎么爱管闲事呀!
有一次,一阵“卖豆浆啦!”的声音把我吵醒了,妈妈刚想叫我下去买豆浆。可仔细一听,不对呀,以往“啦”总是拖长音,怎么现在成短音了呢?由于妈妈买惯了“老字号”的豆浆,没叫我去买“新字号”的豆浆。直到第二天,“老字号”才出现了。这次妈妈和我一起去买豆浆,并把昨天的事从头到尾说了一遍,并加了一句:“看来您这‘老字号’必须锝小心点了,以免‘新字号’抢了您的生意。”老人一听乐了说:“那个‘新字号’是他的同乡,昨天老人有事他帮着卖了一天。此后再也没有看见‘新字号’……
有几个月的时间里,那个卖豆浆的老人都没有出现过,我和妈妈都以为他是不是改行了或者找到一份好工作了。习惯于听吆喝起床的我开始睡懒觉,妈妈也只好去另外的地方买豆浆。的确,老人的”隐身“给我和妈妈带来极大的坏处。
终于,几个月后我们又听到了那熟悉的吆喝声,不过却是用高音喇叭了,而三轮车也变成了电动三轮,吆喝声里还加了新的词,变成“卖豆浆――豆花――啦!”,而那个老人也靠在三轮车上,看着流动的人群等着新顾客的光顾,也等着老主顾得到来。直到行人稀少了,老人才骑着电三论缓缓离开。
中午收破烂的开始吆喝了。“废铁――废纸的卖啦!”我们家每年差不多会卖两次,如果刚好碰上便会毫不犹豫地“出手”。不过我们也有被骗的经历。一次,一个收破烂的小伙子到我家收破烂,五分钱一个矿泉水瓶卖给他,妈妈先是不答应。后来被小伙子说动了心,见他衣服破烂,把全部的破烂都卖给了他,只卖了三元钱。事后妈妈无意间向姑妈说起这件事,姑妈一听,哈哈大笑告诉我们上当了,那些瓶子可以卖一角钱一个的。妈妈听后,发誓以后绝对不会让这些收破烂的骗了,制作了一张表格,上面写着价格少一分也不卖。果然我家再也没被骗过。但是我真想对妈妈说一句:“妈,为几个瓶子用得着这么斤斤计较吗?”
可笑的是收破烂的几乎全是一些小伙子,他们似乎约好了总是一起出动。每个人都使出全身的劲大喊,想要压过其他的声音,可每次都是让人听不清说些什么,反而累得那些小伙子们各各满脸通红。待到力量足够时,又一起放声大喊……
傍晚的时候,买卤鸡蛋的人开始吆喝了。“麻辣卤鸡蛋,五角钱一个,味道好得很。”这句话进经常是我们模仿的对象,如果我正在看电视,而那卖卤鸡蛋的人恰好在播放他的吆喝,我就会情不自禁地哈哈大笑起来。不光是这句吆喝的原因,那人的相貌也包括其中:由于他的嘴先天性有些皱纹,只要他一说话,那样子就像是快要哭了似的。所以我送他一个外号“哭脸”,而妈妈呢,则由于我一听这吆喝就笑的原因,送我外号“笑脸院长”。那时我才知道有了外号是多么难过的事。因此我再也不“帮”别人随便取外号了。虽然那卖卤鸡蛋的天天来,可我却从来没有买过一个鸡蛋。因为我总觉得,便宜没好货,再说了,他为什么不早上来,偏要晚些来呢?
天黑的时候,一阵“卖香蕉的买啦!”划破天际,令人毛骨悚然。这个老头的行为有些怪异,每次都是等到夜晚才出来卖香蕉。莫非他的香蕉发霉了?总之妈妈从不买这个老头的香蕉。
这就是我家门前形形色色的吆喝,因为我家门口是一条大街,吆喝声永远是我的好朋友!
第5篇 难忘的吆喝声800字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声音,有悦耳的歌声,有尖厉的噪声,有欢快的笑声……而我则喜欢那沙哑的吆喝声。
“来喽!补鞋喽……”“一大清早在那里吆喝,烦死了!”我在床上不禁抱怨起来。这种难听的吆喝声经常打扰本小姐的美梦,得想个十全十美的办法除去才行,不久我便有了一个“好主意”。
放学后,我看见那老头儿还在补鞋,便从垃圾堆里捡了一对破得不能再破的鞋,然后脱了自己的鞋放在书包里,走过去说:“帮我补一下这双鞋。”同时脸上装出难过的表情。那老人抬起头,他的面色是那样的苍白,额头上的皱纹勾勒出一个醒目的“王”字,两鬓是苍苍的白发。他笑了一笑,说道:“这双鞋你是怎么弄破的?”我只好支支吾吾地说:“是刚才上体育课时弄破的。”“怎样?没摔着吧。”我一时不知该说什么好。他接着说道:“这双鞋得明天才能修好。现在已经晚了,孩子,你该回家了。明天再来拿吧!”看他那认真的样子,我偷偷笑着走开了。
到了第二天,为了不让他看见我,我便绕了路去上学。放学了,我看见他的东西还在那里摆着,人却不见了。一连几天,我都没有去拿那双鞋。
“来喽!补鞋喽……”不久后的一天清早传来的这熟悉的吆喝声唤醒了我,使我很快没有了睡意。我起床往窗外一看,老人仍然在那儿补着鞋,他看起来更加消瘦了,脸色好像也更苍白了。此时,我的眼睛湿润了,不知是因为老人的辛勤,还是因为自己捉弄他的行为感到羞耻。我再也看不下去了,急忙冲下楼去取那双鞋。他一见我就说:“孩子,你的鞋我已经补好了,这几天总不见你来拿,是忘了带钱吧?呵呵,没关系,我帮你们学生补鞋是不要钱的,拿着,可得好好读书啊!”听完他的话,我关心地问:“老大爷,您没事吧?”“没事。”他笑道。然后我依依不舍地走开了。
鞋补好了,看着这双鞋我仿佛看到了老大爷日夜辛劳的身影。
“来喽!补鞋喽……”我永远也忘不了这吆喝声。
第6篇 吆喝1000字印象中,坐在窗边的日子中,并无几日是晴天多云的,永远是阴雨绵绵,一阵阵微风夹杂着雨点吹来,给人一丝凉意,一抹伤感。
学校窗外的景物,单调得不能再单调。除了那几株树能给人带来好心情外,就是那个由鲜花和假花填充着,几乎听不到鸟鸣声的“花鸟市场”,还有就是那烦人的公交车,管你有人没人,都叫个没完,总之,这一切,实在不怎么吸引人。
“五一”后,窗外有一个声音开始深深地吸引着我。
那天午睡后,老周给我们讲作文,同学们都懒懒地听着。忽然,从外面传来一个挺怪的声音“馒头,面包—”大家都注入兴奋剂一般,不禁大笑起来,有几个男生还怪声怪气地模仿起来,大家笑得更疯了:有拍着桌子笑的,有捂着肚子笑的,还有扑在桌子上边擦眼泪边笑的,甚至有一些重量级的男生是在跺着脚拍手欢笑的……过了好一会儿,大家笑累了,才渐渐安静下来。
她天天来,我们天天笑,,一直笑到今天。
这天星期五,天空中飘着牛毛细雨,她又叫着“馒头,面包—”来了,我呆呆地注视着她:她穿着一件白色的长褂踏着一辆三轮车,面包放在车上的炉子里,那时,她正拿馒头给买主。听同学说,她的馒头很便宜,一块钱大概可以买个六七个吧!远远地望着她,只觉得她比妈妈年纪大一些,四十来岁的样子,我不知道她脸上有没有皱纹,头发中有没有银丝,只感觉她是那么寒碜,我再笑不出来了。我陷入了沉思:她整天吆喝着“馒头,面包—”,不知一天要跑多少地方,又能赚多少钱呢?也许她并不是本地人,也许她也有一个与我年纪相仿的孩子,来这儿就是为了供她上学,为了养家糊口。这样早起晚睡,真的不容易。或许我们应该好好反思一下:她的工作就这样被我们亵渎吗?她只是靠自己的双手劳动而已,而劳动是不分贵贱的。
不只是她,还有那些收废铜烂铁的,修煤气的,送煤气的。我们当然不会知道他们的苦,你可知当我们在空调房中看电视,玩儿电脑时,他们正在烈日的炙烤下留着满头的汗叫着喊着。我曾在窗外看到过这样一幅画面:一个收废铜烂铁的女人,她满头的汗,衣衫已经湿透了,三轮车里是废品和一个小孩,小孩头上披着一件已经褪色的衬衫,在车里似乎还玩得挺开心。看到这些,你还忍心在卖破烂时与他们几角几分的讨价还价吗?虽然我们还没有帮助他们的能力,但至少我们可以学着去尊重他们。
窗外,我找到了一个美的身影,一个美的声音。一阵阵凉风吹着脸,天有些凉了。茫茫人海中,我等待着“馒头,面包—”的吆喝声响起!
诸暨浣纱中学初一:屠丹阳
第7篇 吆喝声800字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声音,有悦耳的歌声,有尖厉的噪声,有欢快的笑声……而我则喜欢那沙哑的吆喝声。
“来喽!补鞋喽……”“一大早在那里吆喝,烦死了!”我在床上不禁抱怨起来。这种难听吆喝声经常打扰本小姐的美梦,得想个十全十美的办法除去才行,不久我便有了一个“好主意”。
放学后,我看见那老头儿还在补鞋,便从垃圾堆里捡了一对破的不能再破的鞋,然后脱了自己的鞋放在书包里,走过去说:“帮我补一下这双鞋。”同时脸上装出难过的表情。那老人抬起头,他的面色是那样苍白,额头上的皱纹勾勒出一个醒目的“王”字,两鬓是苍苍的白发。他笑了一笑,说道:“这双鞋你是怎么弄破的?”我只好支支吾吾的的说道:“是刚才上体育课时弄破的。”“怎样?没摔着吧。”我一时不知该说什么好。他接着说道:“这双鞋得明天才能修好。现在已经晚了,孩子,你该回家了。明天在来拿吧!”看他认真的样子,我偷偷笑着走开了。
到了第二天,为了不让他看见我,我便绕了路去上学。放了学,我看见他的东西还在那里摆着,人却不见了。
一连几天,我都没有去拿那双鞋。
“来喽!补鞋喽……”不久后的一天清晨传来这熟悉的吆喝声唤醒了我,使我很快没有了睡意。我起床往窗外一看,老人仍然在那儿补着鞋,他看起来更加消瘦了,脸色好像也更苍白了。此时,我的眼睛湿润了,不知是因为老人的辛勤,还是为自己捉弄他的行为感到羞耻。我再也看不下去了,急忙冲下楼去取那双鞋。他一见我就说:“孩子,你的鞋我已经补好了,这几天总不见你来拿,是忘带钱了吧?呵呵,没关系,我帮你们学生补鞋是不要钱的,拿着,可得好好读书啊!”听完他的话,我关心的问:“老大爷,您没事吧?”他笑道。然后我依依不舍地走开了。
鞋补好了,看着这双鞋我仿佛看到了老大爷日夜辛劳的身影。
“来喽!补鞋喽……”我永远忘不了这吆喝声。
大同市第6中学初一:尹帷淼
第8篇 家乡的吆喝1500字小时候,最喜欢听的就是凉面的叫卖声了。经常是由一个女性发出来的,“凉面(燕),酸辣粉儿,豆腐脑儿……”。那声音很委婉,也很铿锵,时而高昂,时而低沉,但每个字都说得清清楚楚,我听了后就马上伸出窗外去看。找了半天,好不容易才发现一个骑三轮车的中年妇女,她身后是一大堆琳琅满目的调味料,一会儿就人晃不见了。这下急了,于是,打开衣柜随手抓一把钱就往楼下窜——咚咚咚。两三下就到了楼下。
还好,卖凉面的女人还在,正被一群花花绿绿的人围着,每人手里都夹着一张钞票,争先恐后地往女人手里塞。我满嘴酸水地跑了过去,“凉面(燕),酸辣粉儿,豆腐脑儿……”。声音越来越近了,我眼前浮现出一碗碗红彤彤的凉面,口水随风乱飙,不一会就飙到了脸上。终于到了,好不容易挤了个缝进去,发现一个中年妇女利索地操练起各种佐料:红的辣椒,绿的葱花,黄的姜水……粗糙的手上爬满纹路,脸部暗淡无光,还有些许斑点,但也总笑着。等她给一位顾客弄好了后,从她的嗓门里又发出了一声:“凉面(燕),酸辣粉儿,豆腐脑儿……”这一次,我听得更清楚了,那声音怪里怪气,但很好听。于是我叫她给我一碗,她又熟练地操控起了佐料,放点葱花,加点酱油。我眼睛始终没有从她手上移开,正在我想的时候,她已经将弄好的凉面端到了我面前,我使劲嗅着这喷喷香的面条,将几张皱巴巴的钱递给了她,她接了钱,装进了肩上挎着的灰色包包里。
我用筷子夹起一团面,使劲往嘴里塞,嘴巴被填得鼓鼓的,那一股香气不一会儿就弥漫了全身。“凉面(燕),酸辣粉儿,豆腐脑儿……”这时,叫卖声又钻了出来,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围满了那辆破旧的三轮车。
现在这种声音大概也已销声匿迹了吧,都通过喇叭来宣传,那种沙哑的声音真让人吊胃口。久而久之我也没去买了。
还有种吆喝我至今还记忆犹新,那就是卖麻糖的老人,那是一种无声的吆喝,“叮叮铛,叮铛……”这声音会让我想到那粘粘的麻糖。一般,老人会在秋天才出来,一个脏兮兮的背篓背在肩上,脚下踩一双破烂的草鞋,啪吱啪吱,走起路来歪歪扭扭,手上还拿个一头弯一头平的铁皮,然后“叮叮铛”很有节奏地敲击,总会惹来一些年轻人异样的目光,但还是有一些人把老人叫到,然后老人找一个地方将背篓放下,用粗糙的大手掀开盖在麻糖上的白布,这样一大块白花花的麻糖就显现在面前了,麻糖老人用那块铁块对准那块麻糖边缘,“叮叮铛”两下就敲下来了,随手从背篓边扯下一个皱巴巴的塑料袋,装好后就递给那个人,那人打开看了一会儿,然后捏起一块放在嘴里咀嚼,最后满心欢喜地飘走了。我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那“叮叮铛,叮铛……”的声音一直诱惑着我,看着老人远去的身影,和远去的声音,摸摸兜里才发现没有钱。卖麻糖的老人后来不知怎么就再也没出来过(大概是去世了吧),现在想起来都感到惋惜,后悔当初怎么没去买(现在几乎没有卖的了)。每次听到外面有“叮叮铛,叮铛……”的声音时,我就会伸出脖子去看,结果是工人在修路,满脸沮丧地缩回来,接着是一阵沉默。
在家乡还有很多吆喝声,比如收废品的:“收~废品喽,收冰箱,彩电,洗衣机,电风扇……”前面一个字要拖很长,后面的就很有节奏,很响亮的叫起来。那收废品的人经常背着一个背篓,背篓里还装有一杆秤和几个装米的袋子,也有拖着板板车来的。当有人要卖废品,他就不慌不忙地上去,交易过后,又开始吆喝了“收~废品喽,收冰箱,彩电,洗衣机,电风扇……”在一些比较宁静的巷子里你会听得很清楚,由于现在都开了店,这种吆喝也不见了。过去常常听到一些中年人或老年人在外头喊:“磨刀哎——磨剪刀菜刀……”前面那声长音好像是跟收废品的学的,但却很洪亮,清脆。这种游走形态的生意现在已经没有了。
每次路过步行街就会发现,一些促销商店门口会有几个女的站在凳子上拍手,一上一下,颇有节奏,“啪啪啪……”不是也会从口中发出一些洋腔怪调:“快来看快来看,促销促销……”周围也是音乐环绕,悠扬动听,不断有人进入商店。
肃然现在人们以五花八门的吆喝声吸引顾客,但我还是怀恋那消逝的吆喝声,仿佛时时在我耳边萦绕,比起现在的年轻人来说更纯朴自然。
重庆江津中学初二:闭目悟凡尘
第9篇 喝彩800字生活好比一只万花筒,你把它旋转旋转,无数原本毫无联系的碎纸片便会组成不同的人和事,我会为它们组成不同事物而喝彩,你呢?
我会为一朵开放的花儿喝彩。因为,面对夏的酷炎,秋的凋零,冬的严寒,她依然笑迎春天。阳光下,她尽情地展示自己的美丽,把笑颜留给蓝天、白云和那翩翩起舞的蝴蝶。虽然她高贵,却从不会因讨厌野草的庸俗而离群,孤芳自赏。你瞧,悬崖边上的她与身边的无数野草姐妹们手拉着手儿,正努力生长着。我会为她喝彩,她是一朵坚强的、美丽的、谦逊的花儿!
我会为秋天里的落叶而喝彩。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秋天到来了,它明白自己将会结束短暂的生命。可是,自己又能为大树做些什么吗?它只有悄悄地、悄悄地落下来,飘落在地的一瞬间,它明白了它要为大树作最后的贡献。“将我的身体掩埋在土里吧,让我化作养料给大树吧。”这是一片枯叶最后的乞求了。我会为它喝彩,它是一片无私奉献的落叶。
我会为在非典时期不幸牺牲的医生护士而喝彩。在病人痛苦的呻吟声中,是他们在与非典病毒做着无休眠的斗争。前进,前进,再前进,永不退缩,也许这便是他们的想法。为了病人,为了国家,为了社会,他们可以牺牲自我,与自己的亲人痛苦的分离。染上病毒,临牺牲时相信他们也不会后悔当初的选择。我坚信:他们的名字会被后人敬仰,他们会永远活在人们心中!我会为他们喝彩,因为他们是无么的、伟大的!
我会为在雅典奥运会上奋力拼搏的运动员而喝彩。他们矫健的身姿,慢慢划下的汗水与欢喜时的热泪将会深深地刻在我的心中。男子100米跨栏冠军――一个热血沸腾的活力大男孩刘翔,他不但获得冠军还平了世界记录,了不起!了不起!万米金牌获得者刑慧娜,一个瘦弱的女子,为了国家她与无数强劲的对手一争高下,最终获得了冠军。杜丽,一个响当当的名字。她也为了祖国的荣誉洒下了多少辛勤的汗水啊!我要为奥运健儿而喝彩,他们是祖国展翅的雄鹰,是祖国的骄傲!
不管是为祖国争得荣誉的人,还是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工作的,我都会为他们喝彩,因为每个人都有长处,他们都是好样的!
第10篇 喝彩650字记得,那是一个炎热的下午,我去同学家玩。因为前几天刚下过雨,路边的柳树像刚被洗过一样,焕然一新,在烈日烘烤下走着的我看到这里,心中也不禁舒畅了许多。只想赶快摆脱这轮烈日,我不由地加快了脚步。
走到一个路口的拐弯处时,远远的看见路边满是垃圾和污水,那些塑料袋、废纸泡在污水里,在阳光的照射下发出阵阵难闻的臭味,令人作呕。一定是下水道堵住了吧?想到这里我不禁捂住鼻子快速地沿着路的边缘跑了起来。跑近了,突然一个蹲着的身影映入我的眼帘,只见一个穿着黄色清洁工服装的老婆婆正蹲在那片污水里,弯着腰用她那邹巴巴的手在清理那些漂浮在水中的垃圾。“她还真不怕脏啊!”我心想。
就在这时,一个穿着白色短袖,骑着自行车的中学生飞快地从那位老婆婆身边疾驶而过,黑黑的污水立刻溅了她一头一身,望着高中生,又看看那位老婆婆,我是又气又想笑。却见那位老婆婆慢慢地站起身,并没有责怪他,而是大声叮嘱那个高中生:“下次一定要按时到校啊!骑车要小心!”
“白校服”并没有停下车子,他听了老婆婆的话,扭头大声答道:“我知道了。”老婆婆见他走远了,又蹲下身去用她那邹巴巴的手去拾起那些又脏又臭的垃圾……
突然,她那瘦弱苍老的身影在我眼中竟变得高大起来了。要不是有清洁工们用她们那勤劳的双手点缀着这个城市,就不会有我们今天这么干净、美丽的街道了!我要为她喝彩,因为她的默默无闻;我要为她喝彩,因为她的无私奉献;我要为她喝彩,因为她的心胸宽广……
陕西汉中城固县考院小学六年级:徐通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