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则宣传广告:画面上是几个中国小孩嚼着饼干,喜滋滋地舔着嘴唇说:“真正美国口味,我们都爱吃!”广告是很平常的,但这其中所蕴涵的道理却不是每个人都可以了解到的。
大家想想,一群中国小朋友吃着真正的美国口味饼干,这无疑表示着中国的饼干就不是真正口味的,这岂不是对自己国家/对中华民族的一种侮辱?
然而,孩子们还小,他们是不懂得什么,但处于模仿时期的他们长大以后有可能存在崇洋媚外的思想,他们便会觉得只有外国的东西才是真正的,而中国的却是虚假的。
不过,媒体也只是为赚钱,他们肯定不会想到这一举动将会有怎样大的危害。但是,他们怎么能够忘记自己是中国人?
据我所知,现在有很多中国留学生毕业后不回祖国报效,而留在外国发展自己。我不明白,他们怎么连自己的祖国都不顾?而却留在一片“陌生的”土地,也不知道外国的什么东西竟然让他们忘记自己是黄种人,是中国人。我想,这些状况和不正确的宣传肯定有关。
现在,中国学生们学习着英语,当然,学习英语固然重要,因为这可以促进我国经济发展,但是,一些中国学生“拣芝麻,丢西瓜”,一心一意只想学好英语,却不愿意认真学习自己国家的历史/政治/语文,我想问,你是否还是中国人,为什么只知道学习外语?连自己国家的知识都没有掌握好,你还配当中国人吗?
其实,在我们生活中,也有类似现象。比如说我吧,有时候,做了件让人不高兴的事情,从我口中吐露出来的不是“对不起”而是“SORRY”,连我自己都忘记了自己的身份,因为好多人都和我一样存在着这种思想,好像说“对不起”很丢面子,而“SORRY”却很顺口,
我可以肯定,如果在中国还有类似的广告,我想中国的情况应该是不堪入目了。所以,在市场上要绝对禁止此等广告。而且,应该从有利于国家利益开始,要用我们中国的努力和外国作比较,让中国人们都清楚地知道中国对于以前真的有了很大的进步。
这样,在将来的某一天,中国一定会成为世界上的佼佼者。那样的话,中国孩子们就可以吃到“真正的中国口味”饼干了!!
第2篇 一张照片带来的思考450字那是一张在战争中的照片,照片里的城市是那么黑,那么破,天空中弥漫着硝烟,人们的脸上又黑又脏,在那里四处逃亡。
一个穿着白色衣服的小女孩,吸引了我的注意。她哭丧着脸,向前奔跑,好像在躲避炸弹的袭击,又好像在寻找失散的亲人。看着她,我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画面:在这个城市里,生活着一群人,他们每天都很快乐,可是,有一天,突然从天空上掉下几颗导弹,顿时,硝烟弥漫在城市的周围,人们四处逃窜,战争的战鼓就此打响了。被炸弹炸倒的人,死的死,伤的伤,这个小女孩的妈妈不知去向,其他亲人也不见踪影。忽然,只听“轰——”的一声,又有几人倒在了血泊之中……小女孩吓了一跳,拼命地逃跑,边跑边哭:“妈妈,你在哪里?你在哪里?快来救救我!”
在战争中失去生命的,不仅仅是革命战士,更多的,还是那些无辜的儿童啊!有多少儿童被敌人杀死,有多少儿童没有及时得到救援而被饿死,有多少儿童成了孤儿。我们需要和平,我们呼吁和平,为了母亲不再失去儿子,为了妻子不再失去丈夫,为了孩子不再失去父亲,全世界应该一致行动起来,维护和平,制止战争。让和平鸽永远飞在祖国上空!
第3篇 小实验的发现与思考450字倒满了水的杯子往里放东西,水会溢出来吗?当然了。你一定会肯定的回答。不过,我要告诉你:放满满一杯子的曲别针,水也绝不会洒出来。
我做过一个很奇妙的小实验:首先,把杯子里倒上水。当水就要溢出来时,再停止倒水。接着,我拿出了一盒曲别针,把曲别针一个、一个地往里放。我本以为,放进去水就自然流出来了。可是,曲别针笔直地跳进水里,什么事也没有发生。
于是,我又加了把火,继续往里放曲别针。从一开始的一两个,到五六个。不管我怎样放,水面总是“风平浪静”。我感到奇怪了:为什么水不会溢出呢?
我脑袋里立刻飞来了无数个答案。水的表面张力?曲别针是空心的?曲别针小?我一个又一个的否定了。想来想去,我头都快胀大了,可就是没有一个标准答案。
我想,或许它蕴含了一些科学知识;或许这只是巧合罢了;或许曲面针有神奇的魔力……但是,有一点我相信:水一定是个神奇的精灵,我们能发现它许许多多的奥秘。也许将来我了解了水的奥秘,水的谜团便会一一解开。
这个实验,让我有了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一双勤于实践的手。
第4篇 月饼溯源750字中秋吃月饼,和端午吃粽子、元宵节吃汤圆一样,是我国民间的传统习俗。古往今来,人们把月饼当作吉祥、团圆的象征。每逢中秋,皓月当空,合家团聚,品饼赏月,谈天说地,尽享天伦之乐。
月饼,又称胡饼、宫饼、小饼、月团、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沿传下来,便形成了中秋吃月饼的习俗。
月饼,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而制作的边薄心厚的“太师饼”,此乃我国月饼的“始祖”。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引进芝麻、胡桃,为月饼的制作增添了辅料,这时便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饼,名曰“胡饼”。
唐代,民间已有从事生产的饼师,京城长安也开始出现糕饼铺。据说,有一年中秋之夜,唐太宗和杨贵妃赏月吃胡饼时,唐太宗嫌“胡饼”名字不好听,杨贵妃仰望皎洁的明月,心潮澎湃,随口而出“月饼”,从此“月饼”的名称便在民间逐渐流传开。
北宋皇家中秋节喜欢吃一种“宫饼”,民间俗称为“小饼”、“月团”。苏东坡有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怡。”;宋代的文学家周密,在记叙南宋都城临安见闻的《武林旧事》中首次提到“月饼”之名称。
到了明代,中秋吃月饼才在民间逐渐流传。当时心灵手巧的饼师,把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作为食品艺术图案印在月饼上,使月饼成为更受人民青睐的中秋佳节的必备食品。
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记》曰:“八月十五日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清代,月饼的制作工艺有了较大提高,品种也不断增加,月饼到处皆有。清代诗人袁景澜有一首颇长的《咏月饼诗》,其中有“入厨光夺霜,蒸釜气流液。揉搓细面尘,点缀胭脂迹。戚里相馈遗,节物无容忽……儿女坐团圆,杯盘散狼藉”等句,从月饼的制作、亲友间互赠月饼到设家宴及赏月,叙述无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