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习作因生活而美丽
——读《语文新课程百问》有感
《语文新课程百问》一书中提到“怎样使学生能愿意写,有的写”,也就是如何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解决学生的写作素材来源的问题。作者提出了几项措施:1、内容上开放,要求写作与生活结合,写作与活动结合、写作与阅读结合。2、形式上解禁。我也颇有同感。
我们曾经开展过“小学生作文个性化”的课题研究,就以上问题,我们也进行了一些探索。
叶圣陶曾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作出什么样的文字,否则就会陷入不切实际的唯技巧论。”离开了“生活”这个最基本的素材源,所有作文便只是空中楼阁、海市蜃楼。作文教学是带有社会性的,课堂教学仅仅是传授和学习作文的一种方式,而更广阔的场所则是整个社会。因此,当今小学作文教学务必要把课堂与生活相联系,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多渠道作文教学网络。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社会,在实际生活中获得写作灵感。只有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学生也就不会胡编乱造,生搬硬套,而会把实践中的真实感受融入到作文中去,使作文为生活服务,让作文因生活而美丽
教会学生观察生活
即兴观察或有意观察,都是认识生活、获取作文材料的常用方法。平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总结课文中学到的观察方法,并有意引导学生去观察周围美好的人和事。通过观察,激起学生的作文兴趣,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陶冶学生的情操。
组织学生参与生活
我们有意识组织活动,使学生有可能积累较典型的写作材料。这不仅关系到作文教学的成功与否,也关系到能否在引导学生认识生活的过程中,深化作文主题。这样的活动,学生的表现意识得到培养,才华得到展示,表达能力得到提高。这样,学生就有了表达的欲望,产生作文兴趣。他们既参与了生活,认识了生活,也在改变生活。
引导学生体验生活。
实践出真知。我们从作文训练的需要出发,有计划地引导学生为积累作文材料而进行社会生活实践。我们引导学生善于把这一切所见所感装进自己的“素材库”。
指导学生描绘生活
为了帮助学生从生活中汲取写作素材,我们引导学生回忆每天之“最”:今天最好吃的是什么?今天听到的歌哪首最好听?今天最喜欢上的是哪一节课?……,学生掌握了表达方法之后,我们要让学生自由表达,不受课本的要求限制,不为教师的指定所左右,题目可自拟,体裁可自定,内容可自选,做到形式多样化,取材生活化,语言儿童化,让作文成为学生传情达意的工具,让写作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这样,学生以“生活”为基础,以“真实”为准则,以“新颖”为前提,去描绘那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喜怒哀乐的家庭生活,五彩缤纷的社会生活,绚丽多彩的自然生活。
给作文减负,放低作文的门槛,让更多的学生敢说话。多一些赏识,努力营造宽松环境。蹲下来看孩子,尊重孩子的理解。在批改作文时实施多元化评价。让习作与阅读相结合。我们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学生一定会易于表达,乐于表达,作文也有真情实感。
第2篇 【微作文】新学期,新课程,新感觉200字新学期,我将邂逅两个重要的“人物”——物理、化学悄然敲开我的学业之门。
一直在思考,理化究竟有多难,为什么人们给它们戴上了“难学”的帽子?预习之后,总算有点眉目了,原因也许是定律太多,是实验太“可怕”,是……学习理化是我的忧,但不管怎样,一定要学好,不能被打倒,“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毕竟很美嘛!
初一:赵灿
第3篇 《百事问吧》读后感200字今天,我读了《百事问吧》,看到了一个奇怪的问题。说:爱琴岛有个地方叫“肥皂岛”,当地居民洗衣服时,只需要在地上抓一把土就可以代替肥皂。为什么会这么神奇?原来是这个岛的岩层中含有丰富的碱性物质,这些碱性物质的成分与肥皂相似,可溶解于水,当然就能清洁衣服了。真没想到爱琴岛的土还跟肥皂的成份相似。它使我懂得了一些科学方面的知识。所以我要多读书,多掌握一些日常生活和科学方面的知识,长大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东营市胜利实验小学二年级:明松
第4篇 没有疑问,便没有进步——读《问题篓子》有感350字疑问,是学术研究宝贵的精神。今天,我就读了一篇关于提问题的文章——《问题篓子》。
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在学习时,曾是大哲学家某穆尔的学生。授课期间,维特根斯坦是最令他头疼的学生。因为他有一个接一个问不完的问题。所以在学习时,大家都叫他“问题篓子”。
十年过去后,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界的名声远远超过了老师。
读了之后,我感受特别深刻。是什么让维特根斯坦成为一个哲学家?是问题。如果当初他不提那么多问题,也不会成为一个哲学家。父母经常对我说:“不懂要去问老师。多问问总有好处。”是啊,你如果去问一些你所不知道的问题,还能学到一些知识。肯问人者才聪明,不懂装懂最愚蠢。
在生活中,老师为什么要给我们做质疑?就是要我们学到更多的知识。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提出问题。学问学问就要问,耻于问人无长进。边学边问知识多,问遍万家成学问。请同学们不要做一个不懂装懂,永远饭桶的人,要不懂就问。
第5篇 读《学与问》有感300字今天,老师给我们讲了一篇课文是《学与问》,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学会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问题。有了问题,可随时随地请教别人,你可以请教父母和老师,也可以请教同学和朋友,只要他确实能给你启发,给你帮助,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都应该向他请教。
这篇议论文主要哥白尼,正是从这些稀奇古怪的问题开始的才会有后来的成就。哥白尼小时候读白居易的诗《大林寺桃花》,其中有一句写:“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我喜欢这篇课文,它使我知道了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习不会时,不管年长年幼,地位高低,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
五年级:钟灵辉
第6篇 读《学与问》有感(小考满分作文)800字 初读23课课题,我不禁产生了疑惑。“学与问”,一下子就让人联想到“学问”一词,本课也必说“学问”无疑。可学问从何处来的呢?带着这个问号,我走进了课文。
而只一课,老师便基本讲完了这一课,只剩下一条小尾巴扫一下。但不得不承认,这节课由于老师的生动讲解与同学们的积极配合,完全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我原先的疑问,也找到了答案了。
学问何处来?从勤学好问中来,因为勤学好问,才有了哥白尼《日心说》的伟大成就,因为勤学好问,才有了沈括举世无双的《梦溪笔谈》。
而说到问,我便想起了一件印象深刻的事情。那天是语文考试,可我们几个自以为稳操胜券的人望着一条熟悉的考题傻眼了,互相递着眼色,可得到的却全是无奈的耸肩。最后只能瞎蒙,可当时自己估计正确的可能性几乎与中国男足赢世界杯的可能性一样高。
何题?“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请君用一成语概括。若放在平日不会也情有可原,可偏偏这题昨日刚出现在我们家庭作业中,整班全灭,老师只冷冷抛下一句“下午讲”,可谁知下午率先迎接我们的却是一考试。
那次考试那一题只有M君对,答案是瓜田李下。吾们不服,逼问M君如何知道,他平静地回答了一句“上午问老师的。”吾们顿时抓狂,大有把M君吞了之势,面对如此情景,他仍平静地回答了一句“上午问下午考,有何不妥?你们怎么不晓得问?”我清楚地记得那一天,我们都有无语地从M君座位旁离开。
一道昨日不会之题不问个究竟,导致了下午考试直接丢分,老师没有什么不对,M君也没有什么不对,不对的却是我们。我们刚愎自用,自以为天下无敌却输给了一个无名小卒,我们难搁面子,只因为平时在同学面前装得无所不知,再问老师岂不甚是虚伪?
而今天学的《学与问》这一课也解开了我心里许久的一个结,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也顿觉孔圣人所言“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极是也。
向人请教不是耻辱,面成熟谦逊的表现,而在千万个“为什么”中我们也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做到真正的有学问。
我请教,我学习,我快乐!
鲁迅被“四人帮”迫害致死,苏东坡在北海放羊19年,张飞和宋江穿越时空成了拜把子的兄弟……这些不是科幻小说里的内容,而是这两年高考作文里出现的种种错误。这些常识性错误让许多语文老师感到心痛,也引发了更多人的思考。
“鲁迅在‘四人帮’攻击他的时候,拿起手里的笔反抗,最后坚强地牺牲了”;“薛宝钗在大观园里吟唱道:你是风儿,我是沙”;“宋江拜把子兄弟张飞把他从狱里了出来,然后一起亡命天涯”;“孔子从小读书勤奋刻苦,有一次进京赶考,终于考上了”……
许多人不愿意相信,上面这些漏洞百出的文章是来自高考考生的作文,因为错的实在太离谱。但事实上,在2003年到2006年高考作文阅卷中,老师们发现了比这更多的错误。
有的是缺乏文史知识,没有起码的时代概念,写作中相关的人物、时间、事件、地点乱成了一锅粥;有的是对历史名人、经典名著张冠李戴、胡拉乱凑。
看着一条条的错误,全国模范教师、西安市青年路小学语文老师陈晓鸥的微笑渐渐消失了,代替而来的是阵阵叹息声。
陈晓鸥说,听了以后觉得挺难受的,因为我在小学教了16年了。我觉得是孩子们欠缺文化沉淀,积累不够,所以才会闹这样子的笑话,我们小学教师的责任是非常大的。为了要进这个门从小学中年级开始,唯一的目的就是孩子升学,我带着毕业班的孩子 离毕业还有半年的,都不太好好学了,我说孩子们你们怎么了,孩子们一笑说,老师你放心 我们现在只考奥数,连语文卷子都没有了。我听了,可难过了,突然觉得传道授业解惑都不重要了。
陈老师直率地说,语文教学之所以有今天的尴尬局面,根本原因是应试教育造成的。一些小学生连汉字都还没写好,就陷入到各种数学、英语的竞赛中去了。
小学是这样,那中学呢?江西省玉山一中的丁田老师25年来一直从事高中语文教学,他对学生在写作中越来越多的常识性错误已经习惯了。他觉得出错不能全怪学生,关键是“考试成绩”至上是各个学校的通行做法,而且和老师的奖金、职称紧密相关,学生们没有太多的空闲时间去课外阅读。
丁田说,语文不是一朝一夕上来的 本来语文教学不等于是一种高考,应该是一种文化的熏陶 、文化的长城 ,就是现在大学里的大学生、研究生包括高中里面的学生,语文的程度,使我们老师觉得很悲哀、很无奈。
江苏南通如皋中学的施潇潇刚刚参加完高考,被清华大学录取。她比较能理解同学们的失误,学生们面临的考试压力太大了,不能要求他们面面俱到。“我觉得这其中的原因比较复杂,因为像我们这一代人,从小上学就是为了高考时考一个好大学,形势所趋,因为大家都是这样子。”
对于错误,小学老师、中学老师和高考考生都有自己的体会和苦衷;对于心痛,他们都希望在上了大学以后,学生们能够挤出时间,为自己补上这一课。
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于海希望青少年明白一个道理,为文字、为分数而阅读,为考试、为应付而写作,终究是一种功利行为。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史知识是一项基本要求,而且对于青少年的精神、道德、责任和修养的培养都至关重要。
于海说,这种教育实际上是让我们整个学习面都非常窄了,中小学生的阅读能力都在下降,无论学什么,最重要的是文史是一个基础的东西,这谁也不能越过的。谁都要思考、谁都要和别人打交道、谁都要有基本的表达能力,这是文史。所以,现在的应试教育大大压缩了每个孩子基本的文史传统。这个文史不光是一种修养的问题。的确是从这里面培养某种精神、道德价值、人的责任、人格的要求。
第8篇 读《听评课——一种新范示》有感1200字高淳县实验小学 叶 红
读过崔允郭教授《听评课——一种新范示》,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专业”和“合作”这两大关键词,现联系我校听评课情况,提出一点粗浅看法。
一、 我校听评课现状分析。
(一)任务取向,疲于应付。
大部分教师听评课的出发点是基于学校教学考核制度,或自己一些岗位考核
要求,为完成规定任务而听评,这项工作成了一项作业、一种负担。在听课过程中常常难以专心致志,难以带着问题思考,纯粹是一种应付态度。
(二)目标不明,劳而无功。
部分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对自身专业发展有一定要求,明确了听评课有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参与这项工作有一定的主动性,但由于目标不够明确,方法不得当,存在随意性,在不熟悉执教内容的情况下,仅凭着一种学习的热情进入课堂,虽然听了也记了,但走出教室却是茫然若失、一头雾水,评课时也只能盲从,或者说些无关痛痒的皮毛话。
(三)缺乏重视,不够专业。
目前,课程改革的中心仍是关注课堂,听评课则是作为一种促进手段,处于不温不火的尴尬境地,定位于“校本”,隶属于“教学管理”领域。广大教师缺乏专业知识的引领,缺乏专业技能的培训。往往误以为教学能手、理论家、领导就是听评课专业人士,不去研究听评课的专业含量,将它提升到应有高度。
(四)貌合神离,不合而作。
执教者与听评者之间的关系也走入了一大误区,难以站在同一高度,听评者往往戴着有色眼镜,带着“崇拜”或“挑刺”的心态进课堂,而执教者则可能成为“模式范本”,也可能成为“待宰的羔羊”。上的上,听的听,评的评,任务相对独立。长期下去,执教者常常孤军奋战,将上课当成一种压力,一场孤立无援的战争,而听评者往往难以从合作的角度送去人文关怀。
二、 几点建议。
(一) 提供专业引领,改变听评课随意性。
作为学校层面,应提供帮助,尽可能聘请既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又具备一定
理论水平的专家对广大教师进行听评课知识技能的培训;而教师自身应加强学习,以丰富专业理论知识武装自己。
(二) 抓好三个环节,增强听评课合作性。
崔教授研究成果中强调了课前、课堂、课后三个环节中教者、听者、评者的
合作,这一研究成果值得我们借鉴。
通过课前会议,共同对执教内容加以分析,执教者说课,而准备听课的同志也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出自己的观点,并明确自己在听课时应观察的要点,这样就共同经历了一个准备过程。
在课堂上,听课者根据自己确立的观察要点,加以观察、记录,并进行分析。
课后及时召开会议,先由执教者发表执教感言,提出反思型自评意见,听课教师则根据自己的观察要点充分发表意见,也可就某一问题进行探讨。
这三个环节,看来似乎需要牵涉教师很多精力,但如果每一学期能认真开展几次,对于教师真正意义上的专业成长可以说是事半功倍。
第9篇 知识宝库——读《语文新课标四库全书》有感650字眼睛就像是打开每一个知识宝库的钥匙,让我们去觉察到知识的所在。读了《四库全书》我总结出了这样一句话。
《四库全书》当然讲了四方面内容了。分别字自词库、语库、文库和资料库。文库中有许多着名的文章如《红楼梦》、《聊斋志异》(节选)等。语库更是丰富像对联、歇后语、谚语应有尽有。字词库可称得上是功能强大。在这一部分,最突出的是近义词和反义词词不仅全,每一组还有注释。再说资料库,整本书中就这一部分最有意思。连网络流行语都有。
学无止境不论是人还是动物都要学习,动物要学生存的技巧,人要学知识。像我们学习一篇课文,我们要知道,课文的中心思想、文章的主人公为什么这样说/这样做、文章怎样分段、读后有什么感受……这都是学一篇课文的步骤。如果想让句子更生动、优美就可以适当的用一些修辞手法例如:比喻、拟人、排比等。除了修辞手法还可以用一些说明方法如打比方、作比较、举例子等。
在我上二年级的时候,老师让我们每周写一篇周记,写的我都害怕了。妈妈发现了我不爱写日记的心理。就走过来对我说;“其实周记,就是只这一周你觉得印象最深的一件事,用笔写下来。你怎么想就怎么写。”我听了妈妈的话,半信半疑的坐到了课桌旁开始写,发现写了200字都有点“刹不住车了”因此我吃到了甜头,直到今天我都按照妈妈说的做,只不过是加了自己的想法。写作文就像盖房子,妈妈给了我一个架子,让我去添瓦、装门,最后一个完整的房子就盖好了。
我从《语文四库全书》里不仅学会了知识,看其中的文章还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北京市东城区宝华里小学五年级:赵姮
第10篇 读《心中的语文》有感1200字梦在飞
读《心中的语文》有感
最近读了诸向阳老师的《心中的语文》,读完这本书后感触很深。读着诸向阳老师的这本书之时,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感动的暖流,为他为教育事业的痴迷而感动,为他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而感动,为他对教育的求索而感动。
这本《心中的语文》,抑或是诸向阳老师给了我一些启示,让我知道了要想做一名好老师,一名好的语文老师,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心中要有梦想。心中有梦想的人是幸福、快乐的。小时侯我们曾经心怀梦想和憧憬。那时大人问我们:“你长大了想当什么?”“想当科学家”;“想当飞行员”;“想当歌唱家”;“想当画家”……一句句稚嫩的回答中充满了快乐、自信和向往。长大了,没有人再问我们“你想当什么”了,可我们的内心常有个声音在问自己:“你这辈子想做些什么?”且不去论“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我们每个人在这世间走一趟总该做些什么吧。我们今天既然做老师,就应该做一个好老师,就应该好好的爱我们的学生,就应该好好的研究我们的教学,努力把自己的课上好,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就应该让我们的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热爱生活就从热爱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开始吧。
其次,脚下要有行动。心中有梦的人可能比较多,但把梦化为日常行动的人就不多了。我们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梦想,都会说要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可是真正又有几个人在为着自己理想的实现而努力,而奋斗呢?诸向阳老师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付出了自己的行动,他一直在为着他的梦想而努力,而奋斗。他勤于思考,勇于实践,探索不息,笔耕不止。在这奋斗的路途中他洒下了努力的汗水,他今天的成就是他付出的汗水与心血所得。他的一个个课例,他的一篇篇文章,他的一点点思考,他的一份份付出,都在告诉我们: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理想的山巅要靠自己的双脚一点一点去攀登,只有拾级而上,只有攀登不止的人才可能到达光辉的顶点,才能欣赏无限的风光,才能一览众山小。作为一名年轻教师,一名新教师,我需要做的有很多。我需要为了自己梦想的实现而努力奋斗,让自己成为一名好老师,一名好的语文老师。
再次,激情永不熄灭。诸老师身上特别可贵的一点就是永远充满激情。从他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岁月没有消去他对生活对事业的激情,挫折没有泯灭他对语文教育的痴情,这是何等的难能可贵。有人可能心中有梦,有人可能会有所行动,但一个人向着一个目标,五年十年十五年二十年如一日,永远充满激情,永远充满渴望,永远充满追求,那是多么的不容易!从这本书中,我看到了这是诸老师特别难能可贵之处。作为一名教师,一名语文教师,激情对我们来说极其重要。我们要像诸老师这样永远充满激情,对自己所从事的这份崇高的职业永远充满激情。
诸向阳老师和他的这本《心中的语文》告诉了我很多,让我学会了很多,也懂得了很多。我一定会努力,追寻自己心中的梦——做一名好老师,一名好的语文老师!
第11篇 开发课程资源带来创新亮点900字
开发课程资源带来创新亮点
着眼于上述目标,从选拔性考试命题应具有创新性的特点出发,广大命题者在开发语文课程资源等方面作出了积极的探索:
表示时间范围的词语进入题干。近年来,中考作文题的题干大多数由标明美好思想道德、情操的词语组成,这类试题实际上框定了主题方向,往往限制了考生个性的发挥。作为一种探索和突破,命题者试图从学生广阔的生活中寻找新的命题视角和资源。让表示时间范围的词语进入题干,就是一种很好的创意和思路。比如,2007年中考作文题目中,江苏苏州的全命题作文题“晨”,上海市的全命题作文题“记住这一天”,山西太原的选题作文中3个话题分别是“立春”、“惊蛰”、“春分”,云南课改区的选题作文题“有效期限”,等等。表示时间的词语进入作文题目,更多地贴近考生的生活,有利于保证考试公平。
第二人称词语进入题干。盘点近年来的中考作文试题,我们发现往年大量的全命题和半命题题目中都含有“我”字,这是中考作文命题面向生活、激发真情的具体体现。2007年中考作文命题中,许多考区在继续保留“我”进入题干的同时,几个考区试题中都出现了“你”,比如,江苏常州的半命题作文题是“你还会吗”,福建莆田的半命题作文题是“我爱你,”,陕西的选题作文题之一是“,你好吗”,等等。由“我”及“你”,其实“我”还是叙述、表达的主体,只是写作者关注的对象发生了变化,陈述的角度变为直接倾诉。需要说明的是,“你”具有不确定性,人、物皆可,拓宽了写作范围。
多类“虚题”频现亮点。以自然界的物象来命题,是一种命题的方法。这类试题通常是让学生从具有多种属性和丰富内涵的物象出发,激活写作思维,寻找新颖立意,确立巧妙构思。
2007年中考作文题中,有较多的以物象命题的“虚题”出现:一是用实物直接命题,如重庆的话题作文题“翅膀”,湖北黄冈的选题作文题“深深的脚印”,四川内江的全命题作文题“路上”,等等。二是以实物作为比喻,如天津的全命题作文题“心中的彩虹”、广东广州的全命题作文题“心中有盏红绿灯”、河南课改区作文题“我是一只渴望飞翔的鸟”,等等。三是用物象揭示哲理,如江苏南京的全命题作文题“总有一把钥匙属于自己”,山东临沂的话题作文题“每一种草都会开花”,湖北恩施的话题作文题“水终有澄清的一天”,等等。
【1】 【2】